杨燕绥:当前是中国推行渐进式退休老龄最好时机
2015-02-27 14:26:48   来源:中国网   评论:0 点击:

2015年2月26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第68期“经济每月谈”举行,主题为:“人口老龄化趋势及其影响”。

    以下为文字实录:
    杨燕绥(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
杨燕绥:当前是中国推行渐进式退休老龄最好时机

清华大学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教授杨燕绥(图片来源:资料图)
 
    非常感谢经济每月谈主持者给我这个机会,把我们研究团队的成果作个汇报。前面几位专家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思考都已经非常完整,作为纯学术团队,可能更加注重的是数据。一个学术团队,要把事情搞清楚,在适当的时候把它说出来,如果有能力的话,再提点政策建议,这可能就是智库应该做的事情。以下把我们团队的研究成果跟大家作个汇报,跟前面大家讲的都是相互印证的。针对中国老龄社会问题,我们把问题先提出来,然后再看挑战,大家说挑战也是机会,把这些挑战提出来,我们看看机会在哪里。所以从两个角度,在问题中,把它归纳为老龄社会的时间表和倒计时的策略,为什么留学回国的人对这些问题都比较,因为大家留学去的都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就先行老龄化了,大家对他们在发达国家20年来在于应对这些问题是有感觉的,所以倒计时的策略还是非常明显的。从倒计时策略看中国确实慢了一拍,所以大家有一点着急,这些问题在这次人大,希望代表们充分提出来,也希望十三五规划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来,这样才能给中国人民一种信心。
 
 
    对策是常态的问题,老龄化就要进入“银发经济”,“银发经济”有银发经济的常态,针对这些常态,我们需要研究,也需要把它变成策略和“十三五”规划,关于这些研究成果,这些年我们会通过年报,每年2月份发指数,每年9月份会发报告,有兴趣的大家可以跟这些报告来走。关于问题提出,我们想把前面所有老龄化的一些问题归纳为一个时间表,归纳为一个倒计时,因为这是一个未雨绸缪的事情,肯定是倒计时要解决问题的,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的认识已经比较充分了,我们可以看国际上的会议以国际来作为一个标准,我这里用的数据都是官方数据,我们还是用60岁,这个情况比我们研究的成果描述的还要严峻一点,因为我们用的是官方数据,官方数据已经相对保守。

    2015-02-26 11:04:48
    杨燕绥:
    国际上通常用60岁来比,把占到总人口7%、14%和21%的时候做一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时候把它称为进入老龄社会,第二个阶段是深度,第三个阶段是超级,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所以它从广度、深度和速度上都是有变化的。第一个阶段显然老年赡养比10:1这个问题,人口统计自然就会出现后一个结果,到第二个阶段5:1,第三个阶段基本上2.5:1,但是这有一个前提,总和生育率必须在1.8左右,如果总和生育率下降这个比例就比这个还糟糕,这就形成了时间表和赡养比的问题。中国是2000年进入,2025年左右深度,2038年左右超级,但是这个时间应该是5年之差,因为你没有办法知道未来的生育率问题,这是一个时间表,但这是一个统计的时间表,这个统计时间表要看看实际赡养比,这就是我们团队的研究,实际赡养比就是把劳动人口中的学生、在校生、失业、低收入、早退休的,把这些人都减掉看看有多少人有能力缴费纳税供养老人,实际赡养比看2014年中国的情况真的比较糟糕,按说这个时候应该是8:1的速度,但其实我们是3:1。养老保险制度从90年代建立一直就是3:1,一直在扩面让农村人进来也就是3:1,但是这个3:1后面也很难维持了,所以实际赡养比跟统计赡养比的差异在于公共政策的滞后和政府的失灵。你针对这几个问题,第一个是不可逆转的学生,后三个问题都是可以逆转的,如果不逆转其实在加速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不等于社会老化,怕的就是没做准备,怕的就是政府失灵,实际赡养比的研究很揭示一个国家的政府失灵。

    2015-02-26 11:08:34
     杨燕绥:
    倒计时的策略是这样的,当你这个国家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养老保障全覆盖,而养老保障包括养老金、医疗、住房和护理,必须全覆盖,就是做好制度安排,到了深度老龄社会的时候必须有个好的支持结构,政府干什么?老百姓干什么,把它说清,理论上叫公共品、准公共品,这些都必须有好的结构,没有好的结构大家都去等政府,这是最大的政治风险,政府不负责任,都推给老百姓是最大的社会风险,所以到了深度老龄社会要调结构,到了超级老龄社会,时间和资源都到头了,只剩下强化管理。低效能、高效率的提供服务。这是规律总结西方国家走过来的规律,这就是倒计时的要求。

    按这个讲,中国现在正在实际进入老龄社会,这次应该进入结构制度调整的时候,可是我们还没解决全覆盖的问题,所以慢了一拍,所以就得加快速度。看OECD国家的数据,在2006-2010年的数据,OECD国家正是深度老龄化社会,有一些国家开始进入超级老龄社会。所以在它进入深度老龄社会后大家可以看,他们领取法定养老金的年龄基本都在65岁,还有些国家正在向67、68甚至70延伸,而老百姓实际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年龄,就是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也是在60-65之间,这两个问题都说明他们做好了准备。

   2015-02-26 11:12:01
    杨燕绥:
    我们要关注中国人口结构的拐点,三大事件都发生在最近,第一就是2012年劳动人口减少了,大家都在预测,社科院、人社部预测减少的拐点是不一致的,但是最后从统计看,2012年这个拐点出现了。另外一个拐点就是2013年。所以2013年发生的最大事件是,从2013年开始,1963年生育高峰,1959年-1960年三年灾害,1962年停下来,吃饱饭的中国人,1963年生孩子,一年就生出2800多万,我们看绿色那条线,生育高峰一下就上去了,那年生出两千多万,以后一直生,连续将近4亿人口出生了。1963年出生的人到2013年正好50岁,但是中国没有调整退休政策,所以中国就出现了女性50岁退休高峰,一下子就会导致养老保险、各种保险,缴费的人剧减,领取的人剧增,这样一个赡养比和基金平衡在2014年开始凸显,以后一路滑下去,我们要关注的是这三年是中国人口拐点的三件大事。

    中国老龄社会的一些主要特点,现在联合国OECD联合国都有老龄化的报告,我们中心每年都跟着这些报告走,看他们在研究什么,针对中国我们该研究什么,这几个维度非常关键,就是年轻人赡养老年人能力如何,第二是老年人自己的红利贡献如何,即老即富的战略如何。从这几个角度来归纳中国老龄社会的特点,主要是反映出来是这样的,未富先老已经成为事实,当我们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人均GDP水平基本上发达国家老龄社会的1/10,这是没有办法改变了,既成事实。而现在中国老龄化的速度、深度、广度都是最快的。九十年代中国还是18个劳动人口供养一个老人,到2011年就10个,到2020年我们也剩5个,到了2030年我们也是2个,这个速度非常非常快,有时候开玩笑,就像刘翔,非人的速度就上去了,但是我们还没有做好准备。痴呆的问题、健康状况问题等等都不乐观,深度、广度、速度上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快的。

   2015-02-26 11:14:47
     杨燕绥:
    美国从进入老龄社会,他们是在五十年代战后就开始进入,但是美国到深度是今年,所以他用了65年,而中国用了25年,再把失业的、低收入的、早退休的都减掉,实际赡养比看老龄化,中国其实2007年社会喊出了“民工荒”,当时就已经进入老龄社会了,实际赡养比统计赡养还要快,这是由于政府准备不足导致的,所以中国的速度从几个角度都是最快的。

    当然这也跟我们的生育政策和人口结构政策滞后,我们长期把计划生育理解成一孩家庭,其实西方很早就计划生育,马寅初提出间隔性的生二胎就是计划生育,所以计划生育不等于一孩家庭,我们这一点有点滞后,中国的计划生育应该是1995年结束,那个时候到现在如果能保持1.5-1.8,生育率人口结构现在应该还算合理,当然这个是比较滞后的。我们只注意人口总量,没有注意人口结构。所以关于结构问题的滞后也是导致中国速度加快的原因之一。
第二个特点是看看两代人之间的和谐,中国老年人赡养负担是非常重的,统计赡养负担非常快,没有做好准备就上来了,实际赡养来看,失业的、早退休的太多了,也导致赡养负担承受不了。

    2015-02-26 11:20:16
     杨燕绥:
    第三个特点,老年人口购买能力不足。老年经济银发经济非常需要老年人口的购买能力,但是老年人口购买能力不足,为什么呢?从数据来看,衡量这个问题,国际上用从0岁到90岁,看这一个年度里谁在消费,我们看到蓝色这条线是美国,因为它刚进入深度老龄社会,是25岁到70岁的人形成一个消费高峰,先行进入超级老龄社会的德国、日本、瑞典这些国家,你看看他们谁在消费,其实是50岁到80岁的人在消费,老年人口消费落拉动经济,其实他们这都是比较合理的,也就是他们是有备而老的。2010年中国人口普查我们看到现象非常糟糕,我们希望下一次人口普查的现象比这个要好。从0岁到90岁的人,中国人谁在消费呢?第一个高峰是12、13岁的人,显然是教育配置不公,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盲目地付出附加费用。第二个高峰是最不象话的,就是30岁的人把基本上三代人的钱都花在这个点上了,显然是为了结婚买房,一个美国人跟我说,在中国结婚已经不代表幸福,而是代表房子的平米。如果住房政策不健全,会引导畸形消费,然后影响整个消费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其实是一个癌症,三十岁花这么多钱,确实是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癌症的状态。它导致中国的劳动人口不消费,甚至低消费,所以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投资不足的危害性大家都可以想像,竞争力从哪里来。第三个点是70岁,显然是老年人,中国推行了全面医疗保险,这个点还不太高,更糟糕的是70岁以后,医生会说,别看了,回家养着吧,从消费上一万到不足两千,形成了严重的老年人口消费不足,就决定中国银发经济的常态下消费不足。最后到临终去世,你看消费又翘尾巴了,中国人是薄养厚葬,临终慰藉和墓地费用比较高,这个线来看是畸形怪状,非常不好。非常希望中国在下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终能够看到这条线有所变化。

    为什么导致老年人消费不足?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大龄人员就业参与率不足,由于五险一金和其他各种杂费让企业负担太重,迫使企业让老年人早退休,我们形成现在女性到40多岁就出去了,所以到了60岁,女性还在就业的参与率已经不到20%,男性到60岁参与就业也不足50%,所以中国一个极端的现象,正规市场越来越小,大家跑到非正规市场去了,我们管这个叫先搭公共便车,然后下车打草搂兔子,这样的结果就是大家庭要破产,小家庭先小康,最后锅里没水没饭了,碗里也没饭了,这是很大的社会风险,说明我们就业市场和养老金市场治理都有些问题,才导致这样一个极端的现象,这也就使我们的大龄人员就业不足、养老金资产积累不足。

     2015-02-26 11:22:49
    杨燕绥:
    关于养老资产的积累状况,国际上评价的方法是从三个角度,第一是转移支付,你作为一种权宜,你交费了,老了年轻人养你,转移支付。第二,自己劳动经营收入。第三,资产积累,就是老年的财产性收入能够获得资本利得,是从这三个之间的比例来看的。倒数第二个国家是表现最好的,这是美国,各自1/3,这是进入老龄社会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2010年人口普查问了一下这样的指标,老年人的收入是非常糟糕的,49%的人说靠家庭供养,5%的人说继续领低保,24%的人说有政府的养老金,20%的农村老人说靠自己的劳动,随着城镇化,这20%慢慢的也就少了,所以年轻人就变得非常可悲了,49%在家里养老人,还有29%出去养别人的老人,将来年轻人的税和费会超过他们收入的70%,这就是现在日本年轻人对日本没有信心的问题。但其实我们的老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我们农村老人应该有土地,我们城市老人应该有房产,这些存量怎么能变成流量,流量需要大金融,在流量当中增加他们的财富而不是剥夺他们的财富,这是中国能走出未备先老的唯一途径。进入老龄社会的时候,2020年的时候中国应该做到养老保障全覆盖。但是养老保障有四大指标的,要做到养老金能覆盖上一年度的消费支出,就是老百姓平均上年度花了多少钱,那是实打实花的钱,养老金必须覆盖,否则社会就有危机。至于个人退休前收入最理想的是70%以上,国家这部分到底有多少?政府要承担多少,参照系怎么办?现在都没有统一的认识,一股脑地让政府发,发多了还是发少了,没有标准,剩下个人储蓄怎么办?所以第一个问题,我们存在问题。第二是持续的医疗保险,其实到最后退休,还要承担医疗费应该不超过10%,因为按世界卫生组织一生个人承担不超20%,退休的人不应该超过10%,那90%,基本医疗做多少,商业做多少,怎么能实现这个目标?第三是居住,其实30年我养房,年轻的时候买一套房产,让老百姓都有一套房产是个战略,到了高龄失能阶段,房养我,到了高龄阶段拿养老金买服务是不可能的,这涉及到老年人的财产跟年轻一代劳动之间的价值怎么对等的问题,所以房产非常重要,政府的住房政策应该是助贫租房、限价买房、允许投资买房、抑制投机,但中国有点颠倒。后边是高龄护理,这里就要关注服务需求、服务供给和购买能力之间的平衡,这是有四大指标。这些问题中国在2020年的时候都没有解决,甚至到今天也还没有解决,正在努力。我们到十八大才提出了全覆盖,差距很大。所以为什么说倒计时策略慢一拍。老百姓感觉到未备而老,就是从这而来的。

   2015-02-26 11:26:50
    杨燕绥:
    其实按照老龄化的时间表,我们看西方国家,到了进入阶段,他们都完善了制度,到深度阶段调结构。调结构就要完成公共品、准公共品,在这个问题上,中国现在结构是非常不清晰的。刚才金所长讲到个人帐户,我觉得这里是非常基本的概念错误,社会保险如果作为养老保险第一支柱,这里就不应该有个人帐户,个人工资8%拿出来是社会保险,缴费还是税应该明确,但是如果太高把它劈开,而个人帐户完全是另一套运行机制,现在把基本保险里缴一个个人帐户,一会儿做实一会儿做空,其实是概念上的错误,反倒把中国发展真正个人帐户受托人制度养老金市场的时机给耽误了。

    从延退一个问题看中国老龄化和社会差。其实延迟退休从其他各国来看,他们到这个时间表上该做什么做什么,都做完了,中国已经慢了一拍,为什么现在还这么难?我们看到它的社会差,第一是时间差,整个政策滞后,倒计时策略慢一拍。第二是理念上的差距。其实刚才我给大家看了这个数据,领养老金和退休其实是两个问题,因为什么时候进入劳动力市场,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这是个人行为地不是政府行为。政府行为是规定领全额养老金的时间,这是代际平衡,这是收支平衡,在这个基础上早扣晚增,这是一个机制问题。

    2015-02-26 11:29:32
    杨燕绥:
    中国到现在把领养老金的时间和退休时间是捆在一起的,一些不想退的人也得退,一些实在延不了的人,或者都坚持不了领全额时间又不能早领,完全缺乏弹性的政策是不可能应对社会政策,社会政策不能是这样刚性的。所以其实建养老金早减晚增的机制是政府要做的事,而不是延迟退休问题,延迟休是自主的问题,什么时候退出劳动力市场是自主的问题,对弱势群体可能有一点保护,说不到40岁要提供一些失业补偿等等,这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我们的理念,从基本概念,个人帐户应该放在哪儿,我认为就是概念错误。到底延迟领取养老金还是延迟退休,退休谁决定,一些基本概念应该澄清。我们现在政策差非常大,我们现在检讨一下,所有的政策都是助长早领的,早领养老金的人是绝对合算,搭了便车再下车打草搂兔子谁家都合适,就是大锅没饭了怎么办,我们现在所有的政策都是鼓励早退休的。如果有人希望晚退休其实是吃亏的,老百姓也不傻,为什么要晚呢?二是忽略个人帐户制度建设,原来把它搁在社会保险里不伦不类,现在这次并轨了,又把8%捆到社会统筹里,个人帐户暂时又空白了,其实只有个人积累才能激励人们延迟退休,看看我给大家的时间表,那些国家领养老金的时间还超过法定时间的国家一定个人积累是见效的,因为大家做贡献是有限的,如果能在个人帐户里积累,我多干一年就能有几万养老金增加上来,谁都不傻,所以其实个人帐户作为准公共品的激励作用是非常重的,但是我们为什么忽略。前二十年就忽略,不伦不类,这次并轨完以后怎么办?这是不可忽略的一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实打实的个人帐户,没有人愿意延退,因为他多干了不见效。第三是大龄人员就业难,大龄人就业能不能不交住房公积金,能不能不交生育保险,给他三个胆儿也生不出来,为什么还要交,大龄人员就业,他从重体力的企业里出来,能不能对门就是养老服务业?这个桥谁来搭?这一块政府准备不足,很多相关政策没有体现出来,所以大龄人员就业难,养老服务没人去。大龄人员应该从重体力出来、从远距离出来、从全时出来,让他离家就近的近距离,而且可以选择时间,按小时交社保费,把这个桥搭好,他们可以做养老服务业,可是如果没有这个桥,我认为讲延退、养老服务业都是空谈,这些其实都是政策差。

    2015-02-26 11:30:52
    杨燕绥:
    文化差,五十年代三个诺贝尔奖说了一个问题,人在老龄化的常态下要学会终身自立,老一点依赖政府,一老点依赖孩子,养儿防老、回家看看都是不足的,终身自立的文化中国真的很缺乏。

    2015年养老金并轨提高了工资基数,新旧制度形成自然的待遇差,老制度不延领,新制度必延领,这是中国延迟退休不可多得的时机,这个时机如果再不抓住,我们将会面临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银发经济的发展战略。其实银发经济取决于社会稳定、经济发达,老龄化和现代化是关联的,银发经济的内涵,这种常态反映出的内涵是科技推动和消费拉动。到了银发经济也就进入了消费,你就要关注老年人的消费,不管是孩子出钱还是自己出钱,老年人的消费很重要,这个拉动非常重要。所以我们要关注老年人口的需求,老年人服务的供给,还有老龄人口的购买力,按有效需求才能形成一个平衡,这三者必须同时研究。

    最后归纳银发经济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这样两句话,改善老龄人口的资产结构,以提高老年人的购买力,改善劳动人口的人力资本,以提高他的生产力,这样才能在老龄社会常态下代际平衡。

    如果说是一个有希望的老龄社会、绿色的银发经济,我们要关注老龄人口的人力资本、老龄人口的经营就业、老龄人口的投资能力、老龄人口的纳税能力、老龄人口的消费能力,当然我们中心也正在投入研究这几方面的理论,所以才能让大家看到,即使是老龄社会,它还是绿色的,一个小小的年纪,放着长长的杆子,看到远远的未来,这个未来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这都是和谐的。非常感谢有机会把我们团队研究成果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非常希望老龄社会发展战略这两句话能够体现到我们的“十三五”规划中,这样我们还有五年要冲刺小康社会了,老龄化常态下实现小康社会,不关注老年人口的消费能力,它可能会做空,所以非常希望这个思想能够进入“十三五”规划。谢谢大家。

   2015-02-26 11:34:59
     魏建国:
    非常感谢杨教授这一番充满激情、非常清晰的演讲,她的最关键的一句话,你们一定要抓住,那句话就是当前是我国推行渐进式退休老龄的最好时机,这个渐进式不是说明天就从60岁变到65岁,不是,我们可以三年增加一岁,五年增加一岁,比如今年60岁退休,五年以后61岁,再五年62岁,渐进式的,这个讲得非常好。
 

相关热词搜索:渐进式 中国 时机

上一篇:考察养老机构的七个关键要点
下一篇:【专家观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调整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