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产业如何升级?
2014-11-04 15:42:50   来源:   评论:0 点击:

养老产业如何升级
    养老产业成我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甚至是支柱型产业的趋势日渐明显,但养老产业在具体操作以及现阶段发展过程中展现的姿态却并不尽如人意。养老产业的再升级迫在眉睫,但如何升级却并不为每一个人所熟知。

    近日,《新产经》记者对国家老龄委信息中心健康办主任温华均进行了专访。温华均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养老服务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目前,各地正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抓紧完善和落实各项优惠扶持政策,为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业营造公平环境,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供需差距凸显缺口
    目前中国老年人口已突破2亿;“十二五”时期,中国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5年末老年人数量将增至2.21亿;202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3亿,2050年前后将达到峰值4.8亿,届时中国社会每3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老年人。截至2014年3月27日,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14.8%;2015年末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 16%;2025年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约20%,2050年比重将达到30%。

    社会老龄化的现实为养老产业奠定了雄厚的市场基础,养老服务的需求巨大并且还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逐年递增。养老服务仅指为老年人提供的生活照顾和康复护理服务,养老服务业就是为满足老年人因疾病或身体机能的衰退而产生的特殊生活和精神需求提供相应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涵盖了老年人衣食住行、生活照料、医疗服务、文化健身娱乐等多个行业领域。换言之,一切为满足老年人养老需求而提供服务产品的生产部门和企业的集合体,统称为养老服务业。除了涵盖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及护理服务外,养老服务业还包括老年金融服务、老年教育服务、老年文化服务甚至老年护理服务链上的护理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也可以纳入到养老服务业的外延当中。养老服务是一个涉及面广、产业链长的综合产业体系。

    当前,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旺盛与社会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由于我国的养老服务设施、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有许多养老服务项目无法实施,老年人买菜、购物、洗澡、看病有许多困难,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同时,养老服务市场发展不平衡,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和民办床位闲置现象并存。公办养老机构由国家投资,管理规范,老年人排队等床位,而民办养老院开办前期投入大、运行风险高,只能将成本转移到价格上。很多新建的民办养老院都在郊区,价格高、位置偏,路途遥远,老人感觉孤独寂寞不愿意住,子女们也不放心。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结构不合理,服务产品档次低,也是我国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的一大表现。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资金、人员不足、场地不够、设施不齐全,许多养老设施不符合无障碍建设标准,包括老年人家庭的适老化改造和老旧小区安装电梯,都需要尽快研究实施办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护中心建设也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医护结合、护养结合的康复护理机构数目不足。此外,养老服务管理还需进一步规范,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的监管机制。

    人才瓶颈也是养老产业的一道坎。在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流动性大,缺少护理专业人才。如今一线护理岗位上工作的大多是女性,以农村年轻人和下岗人员居多,专业化程度较为欠缺,导致该类岗位待遇偏低,很多优秀人才干一段时间就跳槽了。即便是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护理员,专业的医疗护理知识水准也是参差不齐,持证上岗率低。据估算,中国目前养老服务人员总需求约为1000万人,但全国所有养老机构人员只有22万,其中符合资格的仅2万多人。由于照护人员紧缺,不能安排合理的人员轮流值班,护理机构维持运转困难。

    除上述三大问题外,温华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更加强调的是,“目前,针对养老产业的政策明显是不足的”。
部分地方政府在落实国务院发展养老服务的政策措施时,虚的多,实的少,主要表现在土地供应、规划建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难以落实。特别是对民营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遭遇不少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如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或门槛设置过高。民办养老福利机构和老年活动设施在用地、用电、用水、取暖等方面负担较重,新增床位补贴标准还不高。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补助、养老服务机构营运补贴、居家养老服务补贴的金额与老龄事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社会资本发展养老服务还存在成本高、定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致使社会资金进入养老领域的积极性不高。

    要政策不仅仅是要扶持
    温华均告诉记者说:“养老产业需要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不是仅仅体现在扶持上,养老服务制度需要顶层设计。”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国家长远发展的高度,重视制度性安排,采取行政措施或颁布法规,逐步统一完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社会福利制度,将养老制度作为社会系统工程,统筹规划进行战略安排,通过相关的各种政策的协调配合,将政府的公共资源在养老保障、养老服务、养老医疗之间进行合理配置。去年以来,国务院有关部门密集出台了十多项具体发展政策,要求各地切实增强做好养老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大对养老服务业的重视,努力形成党政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养老服务格局,以更高的标准、更高的要求、更高的质量完成养老服务的目标任务。发改委、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已将部委和地方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情况向国务院进行了汇报。今年下半年,将开展检查督促工作,通过了解和听取各地意见,抓紧解决老年人遇到的现实困难,及时发现和解决养老服务工作中的倾向性问题,督促各地出台具体实施意见,全面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另外,国家还需要支持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开展公办养老机构改制试点。国际经验表明,养老服务必须要社会力量来做,需要社会各主体的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对于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要走出政府包揽思维,集聚民间资本,推动民办养老院成为养老服务的主力军。对社会力量投资建设的高档化、个性化养老服务机构,要加强监管。重点解决民营养老机构在规划、土地、金融等方面的问题。对养老机构按规定减免各种税费。对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向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捐赠,符合相关规定的,准予在计算其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税法规定比例扣除。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境内外资本举办养老机构享有同等的税收等优惠政策。提倡在社区内建设小型化养老机构,用于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为街道老人就近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居家养老照护服务。

    目前我国现有的4万多家社会养老机构中,公办养老机构所占比重超过70%,民政部已经明确,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床位逐步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管理运营,积极鼓励民间资本通过委托管理等方式,运营公有产权的养老服务设施。这方面,部分省市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养老产业市场的优胜劣汰,有助于硬件好、服务佳的养老机构受到老年人欢迎。今后,政府的重点是建立管理和服务标准,包括对于老年人疾病和护理情况的评估审核机制,解决高龄和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问题。通过规范化管理,将养老事业的发展情况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加强督促检查。
地方政府重视了,才会更多地参与到养老事业中,建立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才能真正让养老事业快速步入正轨。

    政府也在逐渐加大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投入,2013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总计投入47.2亿元用于养老服务业和民生建设。彩票公益金将50%以上的资金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目前,有关部门在制定投融资、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补贴支持、人才培养和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鼓励政策。各地政府通过简政放权、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确立“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探索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多种途径,形成社会资金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兴办养老服务业的灵活机制。同时,各地通过改扩建等形式,对废旧厂房、闲置校舍和空余办公用房等资源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养老服务设施,以缓解土地供应不足的压力。各地对建设服务设施进行补贴的“补砖头”;对养老机构运营进行补贴的“补床头”;重点补到老年人身上的“补人头”要“三头并重”。各地既要让老年人有钱买服务,有权利选择服务,满足自身服务的要求,同时,也要引导老年人合理消费,带动老年消费的形成,推动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科学构建养老模式
    我国特有的文化及风俗习惯使得更多老人在观念上更倾向于居家养老,但就客观现实而言,居家养老加上社区养老服务才是首选。伴随经济社会的转型,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四世同堂”的家庭已经非常少见,“4-2-1”家庭结构日益普遍,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受到挑战。全国各地对养老服务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居家养老具有先天优势,家庭亲情和熟悉的居住环境,对老人的照顾会更加细致入微、更加个性化,也更符合老人的需求。这也是很多老人选择居家养老的根本原因。

    即便在发达国家,居家养老也仍然是最为普遍的养老模式。但是,居家养老也有一些困难,如对高龄、失能老人的日间陪伴与照料等。社区养老服务,是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目标,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区养老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主要是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为在社区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活动的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通过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和专业的服务人员,辅助家庭成员完成养老任务。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十城市万名老年人居家养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较大,89.1%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养老具有亲情守望、邻里互助的特点,所以,既不脱离老人熟悉的环境和亲友,又能够在子女上班时让老人得到细心的照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应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目前,全国许多大中城市建立了社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日间照料中心。有100多个市、区建立了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和“虚拟养老院”,通过政府搭建的网络平台,将分散居住的市区老人纳入到“没有围墙的养老院”,由企业上门为老人提供各类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和组织老年人进行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这种“虚拟养老院”已经成为破解老龄化挑战的手段。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是养老服务的重要平台,老人住在家里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由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医院承担养老工作或者托老服务,与居家养老互为补充。为日间老人活动提供很好的场所和服务人员,可以解决老人日间没有人照料的问题,大大缓解养老服务的难题。

    另外,发展“医养结合”康复护理服务,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随着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多的老人进入失能、失智期。我国现在有失能老人4000万,他们需要更多的生活照料。医疗费用的支出也不断加大,老龄化、空巢化以及病残化、孤独化为养老护理带来了巨大风险。特别是大多数老年人都伴有各种慢性疾病。因此,建立具有养老和医疗服务功能的养老院,是今后发展的重点。通过医养结合,让有关方面形成合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特别是要加强政府、社会和家庭在失能老人生活照料方面的作用,探索建立失能老人护理生活补贴制度。为了解决我国养老从业人员严重不足,养老护理员短缺的现状,民政部、教育部、卫计委通过建立培训基地和与院校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养老护理走社会化、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对养老护理员进行专业理论、操作技能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照顾瘫痪、病重、独居的老人。同时,逐步提高养老护理员待遇,给予相应的补贴。已经有专业化养老机构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对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和家庭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缓解庞大的老龄人群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巨大需求。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更是养老事业中的难关。我国农村老年人留守现象突出,2012年底有5000万人以上。为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医疗护理等问题,河北省、吉林省、内蒙古自治区开创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互助养老服务模式。浙江省利用村庄闲置的场所,建设“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湖北省建立了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它们采取的办法是利用公共财政的补贴,将农村老年活动室或闲置的校舍,建成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由村委会或农村老年协会具体运作。通过健全制度,严格管理,农村老年协会已经成为推动农村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他们在生活、医疗、护理、文化生活等方面,重点考虑高龄、空巢和失能困难老人的需求,并积极促进邻里之间互帮互助。通过了解老年人需求,建立分门别类的专业队伍并借助社会力量,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服务。

    智能化养老服务
    加强老年宜居社区建设,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环境。加快开发代际亲情住宅,满足老年人多种需求,推行“一碗汤”工程,鼓励和支持子女与父母就近居住。公共服务设施、医疗卫生设施都要进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加强监督,确保提供安全和优质的服务。把各类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护理人员是否经过专业化培训,取得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证书,作为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评估、年度检查、考评的依据。部分省市自治区已经着手开展养老服务示范试点的申报,与产学研发机构密切合作,在全国建立了示范项目或者示范基地,积极探索医疗、养老、家政、健身、旅游等各种服务业深度融合和互动发展模式,建立养老医疗、健康养生养老、康复护理养老、养老产业园等,加大对于养老、健康等服务业的投入力度。

    全国老龄办在全国推动建立“智能化养老实验基地”,推进智能化养老技术设备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研发和应用,该服务具有科技集成、绿色环保、优质高效、整合资源等优势,有利于促进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提高养老服务的科技水平和能力。使老年人真正享受到更加人性化、有尊严的服务。进而有力地推动我国养老服务行业的科技创新,提高其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开发老年用品市场
    中国的养老需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没能引起国内企业的足够重视,但国外的一些投资者却已经在研究中国的养老产业并跃跃欲试。此时,合理鼓励和引导境外资金进入养老服务业,将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近年来,根据我国的国情,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我国不少地方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外资进入养老服务业,引进国际养老服务业的科研和实践成果,鼓励境外有实力的养老服务机构到国内投资,结合中国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习惯等,创新发展出丰富多样的养老服务产品。鼓励境外资本进入的政策,也引起国外养老服务机构的关注。目前,中国有与德国、日本、美国、瑞典、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等国家合资建设的养老和服务机构,有合作生产老年产品用品的企业,包括引进国外养老服务业的先进管理手段和服务理念。在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就有专门的机构和服务人员为行动不便的老人提供洗浴服务,其服务的精细化令人赞叹。外资进入我国养老服务业是瞄准了中国巨大的养老市场。相当一部分国外养老机构定位于我国中高端客户群体,有助于满足人们日益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根据老龄事业“十二五”规划,各地促进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开发,重视康复辅具、电子呼救等老年特需产品的研究开发。鼓励中小企业进入老年生活用品产业等领域,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创新能力,形成一批产业链长、覆盖领域广、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已经有几千家生产老年用品的企业,老年康复辅助用品的种类有近千种,通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产品质量逐年提高。与此同时,我国有关部门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养老服务业运营商合作,开展各种形式的论坛和研讨会,搭建国内外养老服务业经验交流的平台,吸收借鉴各国先进技术,加强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充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让科技创新成果造福于老年人。

    这些举措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的水平,展示了我国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成就,提高了我国养老服务水平的国际影响,对于推动国际养老服务业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

    让养老产业既成为解决老龄化问题的主要支点又发展成中国经济的新支柱,这需要多方联动、齐抓共管,需要放宽眼界、立足现实,合理地吸引和利用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资金以推动养老产业的再升级来完成。

相关热词搜索:产业

上一篇:获1.4亿美元贷款 安徽将试点建设智能养老物联网
下一篇:广州明年开建10个养老院 添17653个养老床位

分享到: 收藏
评论排行